教育经历:
1995年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
1998年清华大学出站博士后,
1999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工学院伯克利传感器与执行器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2001年日本计量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2010年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美国IEEE高级会员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微型机电系统(MEMS)等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完成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2项,第二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102篇,其中有57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项。研究成果已在兵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46个国家重大和重点工程得到广泛的应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由于研究成果和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章, “全国五一劳动奖” 章, “全国优秀骨干教师”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创新奖”章。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微型机电系统(MEMS)等
现任中北大学副校长,测控技术及仪器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微纳惯性传感及其集成测量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访问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带头人。
目前主要从事微纳光量子器件与智能测量和仿生传感与惯性导航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重点/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被引用超过1000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已授权50余项。
担任美国IEEE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会评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评议专家;测试技术学报、兵工学报、传感器技术学报、导航授时与定位等学报主编和编委。
招生方向:微纳器件与智能仪器、量子传感与惯性导航等。
山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山西省新型工业总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航天标准化》理事会理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欧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Engineering (IJMQE)》期刊编委、《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编委会编委。
致力于航天领域的相关测试总线、系统和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国家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CZ-5和中型运载火箭CZ-7的箭载数据压缩、记录、测试和等效设备。近期主要从事新型高速数据传输总线、分布式测控系统、无线传感网络、嵌入式系统、无损压缩编码、数据加密、多功能结构、无线传感网络、光学特种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基础研究项目、预先研究项目13项,主持和负责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00余项,每年研制生产专用测试仪器80多台套,全部应用于航天试验任务,包括神舟系列、天宫系列、嫦娥系列试验。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 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遥测系统无损压缩技术评估理论与实践》。
面向工业领域高可靠性需求,历经7年自主研制了行业内首款具备高动态智能重构功能的新型网络化现场总线——SharkNet,拥有中国、欧盟SharkNet和SHARKBUS商标。以SharkNet为基础研发了SNXI网络化仪器总线,是一种真正体现分布式和深度支持BIT(Build In Test)未来测试架构的仪器总线,完美实现了工业现场总线和仪器总线的统一,填补了国内高端仪器总线领域的空白。
招生方向:工业总线技术、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及传感技术
教育经历:
1987.09—1991.07 太原机械学院测试技术系检测技术专业本科学习;
1997.09—2000.06 华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光学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
2001.09—2005.06 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习;
2006.09—2010.06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
2010.08—2011.08 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光学专业访问学者;
2019.03—2019.09 新加坡国立大学光学专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新型传感技术、光电子技术与高端仪器
研究成果:近年来一直从事新型传感技术与高端光电仪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正在主持的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及多项横向课题。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和横向课题,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20余篇,出版论著5部。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教育经历:1990年获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
研究成果: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几十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到数十个航天型号中。在固态记录器和自动测控台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航天院所用户和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同。山西省“科技奉献奖”先进个人一等奖获得者;教学成果获国级二等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三项;获发明专利十多项;编写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SCI、EI等收录十多篇。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1994年山西大学物理系,获得理论物理专业本科学位;1997 年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获得量子光学及激光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3 年在希腊雅典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得半导体材料专业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被聘为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聘为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任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博士生导师、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微米纳米器件(MEMS/NEMS)、微纳测试技术、固体光谱学与微光学气体传感器
研究成果:长期从事微纳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研究,主持基金委仪器专项、863等项目,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基金委仪器专项项目负责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出版专著1部,在AP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多篇,他引300多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三晋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研制的高灵敏、小体积、低成本仿生矢量水听器是我国最早实现工程化应用的微纳矢量水声传感器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海洋、医疗等领域 ,拓展了微纳技术在水声传感领域的应用。另外还研制出微集成红外气体传感器、MEMS步进衰减器、微纳能源采集器、无线无源微传感监测系统。
招生方向:新型微米纳米器件(MEMS/NEMS)、微纳测试技术、固体光谱学与微光学气体传感器
Dr. Chenyang Xue
Professor, Cheung Kong Scholar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Executive Associate Director of Key Laboratory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Dynamic Measure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P.R.China
Tel: 86-0351-3921756 Fax: 86-0351-3922131
E-mail:xuechenyang@nuc.edu.cn
Curriculum Vitae
Name: Xue Chenyang
Date and Place of Birth: Nov.13, 1971, Shanxi, P.R. China
Education and Positions Held:
1990.9—1994.7 Undergraduate student majored in theoretical physics at physics department, Shanxi University, P.R.China.
Bachelor degree received in 1994.
1994.9—1997.7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majored in Opto-electronics at Inst. of Opto-electronics Shanxi University, P.R.China.
Master degree received in 1997.
1997.9—1999.9 Engineer in Inst. of Communication, Shanxi province, P.R.China.
1999.9—2003.9 Ph.D. student majored in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 at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Ph.D. degree received in 2003.
2003.9—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Shanxi province, P.R.China.
Researching topics:
The main researching tasks include:
(1) Micro-energy harvesting and Wireless passive sensing technology
Converting the mechanical energy from ambient environment into electric energy for achieving of self-powered system, which to overcome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 of the limited lifespan of Li-ion batteries.
(2) Turbulent mixing on the full depth section of the ocean
19A kind of matric turbulence observing instrument on the full depth section of the ocean based on MEMS technology.
(3) MEMS hydrophone
The MEMS hydrophon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ilicon piezoresistive effect have the features of small volume, low-cost, good low frequency response, rigid mounting, single chip integrated two-dimensional directivity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sensitivity, wide working band and “8” shape dipole directivity gives the MEMS bionic hydrophone a lot of attention.
1. 9th-21st, September 2001. Participating scientist, “NATO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Photovoltaic and Photoactive Materials, Propertie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ozopol, Bulgaria.
2. July-September 2002. Visiting researcher, Institute of Solid State Physics,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erlin, Germany.
3. Aug.2008—Feb.2009,Visiting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4. May.2011—Nov.2011, Visiting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List of The Major Publications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40 SCI papers in APL and other journals):
(1) As corresponding author
1. Tian ZM, He J, Chen X, Zhang ZX, Wen T, Zhai C, Han JQ, Mu JL, Hou XJ, Chou XJ, Xue, CY. Performance-Boosted Triboelectric Textile for Harvesting Human Motion Energy[J]. Nano Energy, 2017. (SCI)
2. Zhang ZX, Jian H, Han JQ, Xu HY, Mu JL, Wen T, Wang DW, Tian ZM , Chen ZT, Xue CY. (2017). Magnetically levitated/piezoelectric/triboelectric hybrid generator as a power supply for the temperature sensor. Chinese Science: Technical Science (7), 1-7. (SCI)
3. Zhang Z., He J., Wen T., Zhai C., Han J., Wen T , Zhai C, Han JQ , Mu JL, Jia W , Zhang BZ, Zhang WD, Chou XJ, Xue CY. (2017). Magnetically levitated-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s a self-powered vibration monitoring sensor. Nano Energy, 33, 88-97. (SCI)
4. Li YF, Hai ZY , Hou XJ , Xu HY, Zhang ZX , Cui DF , Xue CY , Zhang BZ. (2017). Self-assembly of 3d fennel-like co3o4 with thirty-six surfaces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2017,(2017-3-7), 70(4), 295. (SCI)
5. Wang, Y., Xue, C., Zhang, Z., Zheng, H., Zhang, W., & Yan, S. (2016). Tunable optical analog to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in graphene-ring resonators system. Sci Rep, 6. (SCI)
6. Zhang, R., Xue, C., He, C., Zhang, Y., Song, J., & Zhang, W. (2016).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capacitive micro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 (cmut) array for underwater imaging. Microsystem Technologies, 22(12), 1-9. (SCI)
7. Wang, Y., Zheng, H., Xue, C., & Zhang, W. (2016). Optical analog to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in cascaded ring-resonator systems:. Sensors, 16(8), 1165. (SCI)
8. Zhang, Q., Hai, Z., Jian, A., Xu, H., Xue, C., & Sang, S. (2016). Synthesis of p-co3o4/n-tio2nanoparticles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Nanomaterials, 6(8), 138. (SCI)
9. Tong, X., Hai, Z., Cui, D., Gao, L., Zhang, Q., & Xu, H., Xu, HY; Ma, YT; Xue, CY. (2016). Investigation of lattice distortion of co3o4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a carbon-assisted method.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 159(C), 17-20. (SCI)
10. Rui, Z., Zhang, W., He, C., Zhang, Y., Song, J., & Xue, C. (2016). Underwater imaging using a 1 × 16 cmut linear array:. Sensors, 16(3), 312. (SCI)
11. Xu, HY; Diwu, JT; Hai, ZY; Gao, LB; Zhang, Q; Tang, J; Zhang, BZ; Xue, CY et al. (2016). A study of the growth process of co3o4 microcrystals synthesized via a hydrothermal method. Crystal Research & Technology, 51(2), 123-128. (SCI)
12. Hai, ZY; Gao, LB; Zhang, Q; Xu, HY; Cui, DF; Zhang, ZX; Tsoukalas, D; Tang, J; Yan, SB; Xue, CY. (2016). Facile synthesi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pani-co3o4, nanocomposites with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supercapacitor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61, 57-62. (SCI)
13. Song, J., Xue, C., He, C., Zhang, R., Mu, L., & Cui, J., et al. (2015). Capacitive micromachined ultrasonic transducers (cmuts) for underwater imaging applications. Sensors, 15(9), 23205-23217. (SCI)
14. Xu, HY; Hai, ZY; Diwu, JT; Zhang, Q; Gao, LB; Cui, DF; Zang, JB; Liu, J; Xue, CY. (2015). Synthesis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core-shell structured co3o-pani nanocomposite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2015,(2015-10-11), 2015(5), 1-8. (SCI).
15. Libo Gao, Qiang Zhang, Junyang Li, Ruiting Feng, Hongyan Xu, & Chenyang Xue. (2014). Adsorption of methyl orange on magnetically separable mesoporous titania nanocomposit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2(10), 1168-1173. (SCI)
16. Cui, DF; Xie, CF; Liu, YY; Li, YN; Wei, LP; Wang, YH; Liu, J; Xue, CY. (2014).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induced-transparency based on a novel resonator system. Optics Communications, 324(4), 296-300. (SCI)
17. Qiang, Z., Li, J., Yuan, Y., Gao, L., & Xue, C. (2014). Micro double tapered optical fiber sensors based on the evanescent field-effect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Opti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125(17), 4614-4617. (SCI)
18. Xu, HY; Gao, LB; Zhang, Q; Li, JY; Diwu, JT; Chou, XJ; Tang, J; Xue, CY. (2014). Preparation method of co3o4 nanoparticles using degreasing cotton and thei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in supercapacitors.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2014(2), 1-9. (SCI)
(2) As the first author
1. Xue, C., Li, J., Zhang, Q., Zhang, Z., Hai, Z., & Gao, L., et al. (2014). A novel arch-shape nanogenerator based on piezoelectric and triboelectric mechanism for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Nanomaterials, 5(1), 36-46. (SCI).
2. Xue C, Tan Z, Shi W, et al. The Effect of Drain/Gate Bias o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 in Accelerometer Based on MESFET[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0, 11(2):384-388.
3. Xue C, Hu J, Zhang W, et al. Integration of GaAs/In 0.1 Ga 0.9 As/AlAs resonance tunneling heterostructures into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for sensor applications[J]. Physica Status Solidi, 2010, 207(2):462-467.
4. Xue C, Tong Z, Zhang B, et al. A Novel Vector Hydrophone Based on the Piezoresistive Effect of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08, 8(4):401-402.
5. Xue C, Chen S, Qiao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ovel Two Axis Piezoresistive Micro Accelerometer Based on Silicon[J]. Sensor Letters, 2008, 6(1):149-158(10).
6. Xue C, Chen S, Zhang W, et al. Design, fabrication,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EMS bionic vector hydrophone[J]. Microelectronics Journal, 2007, 38(10):1021-1026.
7. Xue C, Zheng L, Zhang W, et al. A dynamic stress analyzer for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based on Raman spectroscopy[J]. 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2010, 38(4):467-471.
教育经历:2006 年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北京大学微电子所在站博士后
研究方向:微纳机电系统(MEMS/NMEMS)下的动态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在科研领域内先后开展微纳器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以及恶劣环境下存储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作为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近年来负责和参与的科研工作有:国家“973”项目1 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 项;负责其他横向协作项目二十余项。先后在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刊物《Sensors&Actuators》、《Microsystem Technologies》、《Sensors and Materials.》、《兵工学报》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6篇,第一作者论文被SCI、EI 检索10篇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两项,参加的多个项目曾获省部级多项奖励。
招生方向:微纳机电系统(MEMS/NMEMS)下的动态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1981.09—1985.07 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本科学习;1990.09—1993.11,太原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研究生学习; 2000.09—2006.10,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2011.09—2012.09山西省留学管理委员会公派到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电子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惯性测量系统、动态测试及可靠性分析
研究成果:秦丽教授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山西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教学名师,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西省青年科学家提名奖获得者,山西省科技工作一等功获得者,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2010年度“杰出知识女性”,山西省“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优秀导师团队成员,太原地区科技拔尖人才,中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惯性测量系统、动态测试及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负责完成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防973、总装重大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IEEE Sensors》等期刊和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SCI、EI等检索收录30多篇;参编完成专著1部、译著2部。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教学方面,承担《微波技术基础》、《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等多门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课程,同时作为主要负责人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8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作为研究生导师,累计指导研究生56人,已毕业40人,分布在日本及国内航天、高校等领域的重要工作岗位。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括: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微纳仪器及测试技术方向)、精密仪器机械(微纳器件与系统、惯性测量系统方向);第二招生学科与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1988.9~1992.7太原机械学院测试技术系本科学习;1996.9~1999.3 华北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2002.9~2005.9中北大学电子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2010.10~2012.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控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2016.9~2017.9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技术、智能仪器、装备试验检测与系统集成
研究成果:从事自动化测试装备与控制系统、嵌入式智能仪器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讲授计算机控制技术、仪器精度理论等本、硕、博课程,已培养研究生50多名。主持完成国家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等纵横项科研项目60多项;发表文章8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第一完成人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 2009年入选山西省“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12年入选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8年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山西省自动化检测装备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教育经历:
2001年华北工学院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2001年8月~2002年8月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进修;
2003年7月~2006年6月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并获硕士学位;
2012年3月~2015年6月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
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做博士后。
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微型机电系统( MEMS )、声学换能器及系统
研究成果:自2006年硕士毕业以来,一直从事MEMS声学传感器及系统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博士后特别资助、一等资助在内的3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船重工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Nano-Micro 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海海底长期观测网等国家重大工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领军人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山西省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招生方向:测控技术、微型机电系统(MEMS),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
教育经历:198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动化仪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太原机械学院测试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依利诺依理工学院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研究;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作为山西省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检测与现代信号处理研究。
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检测与现代信号处理
研究成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两百篇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50多篇。完成山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三项,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压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省计量协会理事等。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
教育经历:
2015.06-2016.06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 访问研习;
2013.05-2016.09 清华大学精仪系 博士后;
2012.07-2012.08 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 访问研习;
2006.09-2009.09 中北大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博士;
2003.09-2006.06 中北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 硕士;
1999.09-2003.07 华北工学院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本科。
研究方向或领域:
超常规传感技术及仪器 (1、耐高温传感器件及测量仪器;2、超结构、超材料及其集成微纳器件;3、仿生微纳机器人及系统;4、微流控芯片及智能系统;5、气体传感器及测量系统;6、光电传感及测量系统)
研究成果: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卓越青年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西省青年三晋学者特聘教授、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委联系服务高级专家等,微纳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米制造技术分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系统分会理事、美国IEEE高级会员等。
主要从事超常规环境下传感方法与理论、传感器件制造与集成测量仪器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联合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重点课题等任务2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成果一等奖、瑞士日内瓦发明专利展金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Scientific Report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JMEMS等期刊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100余篇,他引1000+次。授权发明专利56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英文专著1部。牵头制定特种传感器制造及测试技术方面的团体标准4项。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方向
教育经历:
2015/03-2016/0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2005/03-2008/05,同济大学,博士;
1998/09-2005/03,昆明理工大学,本科、硕士。
研究方向: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
研究成果:目前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卓越青年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三晋学者。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动态测试等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已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cience China Materials,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他引1200余次,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和二等奖(第二)各1项。现为山西省委高级联系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和仪器科学及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及微执行器与微传感器分会理事、测试技术学报和兵器装备工程学报编委。
招生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纳技术及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
教育经历:2002/03-2005/03,北京理工大学,博士;2006/04-2009/04,中北大学,博士后;1995/09- 2002/03,华北工学院,本科、硕士。
研究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
研究成果:目前是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近年来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服务项目30余项。在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IEEE Access、Sensors、Micromachines、Journal of sensors、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兵工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出版《嵌入式车载导航系统关键技术》和《微惯性技术》学术著作2部。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兵工学会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会员,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ntrol、Journal of vehicle、Sensors、IEEE Access、电子学报、兵工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弹道学报、航空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等杂志通讯评审专家。
招生方向: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动态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
2010/09-2015/12 天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2001/09-2004/03华北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
研究方向:
测试系统集成、微纳器件与系统、超声换能器及系统、目标检测与识别等。
研究成果:
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装发预研基金项目、军用测试仪器项目、山西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横向科研项目等40余项。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1项、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SCI、EI收录10余篇,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1部,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1部。获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中北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知行杯”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招生方向: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微纳技术及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
教育经历:
研究方向:测量技术、微系统集成技术、传感器测量技术
研究成果:近年主要针对测量系统需求从事各种测量传感器测量技术研究工作。连续获得中北大学中北大学青年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已经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近3年以来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0篇。
招生方向:电路与系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微纳仪器及测试技术方向)
教育经历:
2019/03-2020/08 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
2007/03-2010/12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
2001/09-2004/04 中北大学,硕士;
1996/09-2000/07 中北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测试系统与仪器、新型传感技术
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基础研究项目、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总装备部基地建设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参加IEEE ICCCAS、ICMMT、ICSICT等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新型传感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
教育经历:2005年4月毕业于中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6月获该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与信息系统
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横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4篇,ISTP收录1篇;出版著作1部。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与信息系统
教育经历:2008年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2000年中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研究方向:测量仪器及控制技术、 特种传感技术
研究成果:主持国家面上基金项目(No.51875534)、GF973课题、装发预研项目(NO.31512080305)、装发仪器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1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参编“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一部,主持一项教改项目。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精密仪器及机械、微纳技术及仪器
教育经历:
1995年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本科毕业;
2003年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及仪器专业硕士毕业;
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研究方向:MEMS技术、微惯性技术
研究成果:在科研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5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先后完成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获得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三)、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二、第六),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五、第六),负责编制了“MEMS高g值加速度传感器性能试验方法”国家标准,参与编制了“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术语”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在Materials、Sensor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30 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8 项)。在教学方面,主要讲授“MEMS设计与工艺”、“微纳测试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微惯性器件”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指导的本科生获山西省创新项目2项,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美新杯中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电子设计大赛山西省二等奖3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指导硕士研究生13名。指导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
招生方向:MEMS技术、微惯性技术
教育经历:2003.09-2007.07,山西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09-2010.07,山西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11.09-2014.09,北京邮电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微纳结构与器件
研究成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非第一作者论文8篇。
教育经历:1994年毕业于华北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华北工学院火炮与自动武器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北大学动态测试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动态测试和计算机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研究方向为动态测试、测控仪器、快速成型技术、软件技术。近年来参与了“点扫描快速成型系统”、“电磁泵低压铸造系统”、“全光纤电流互感器信号处理系统”、“自动磨边机”、“食品安全电子监管平台”、“货运源头科技治超信息系统”等多项科研项目和产品的研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3篇EI收录,1篇SCI收录。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
教育经历:1984.9—1988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1988.7—2003.6 信息产业部4310所 助工、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3.06-今,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优异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微系统集成、微器件可靠性
研究成果:近期主要从事微器件可靠性及微系统集成与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在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振动与冲击、测试技术学报、仪器仪表学报、传感技术学报、中北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有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二等奖1项,国防一等奖1项,国防三等奖1项。目前,作为技术骨干负责在研的项目有十二五预研项目“XXX多环境应力试验方法及可靠性评价技术”、微加速度计在XXX环境下的可靠性技术”、“XXX测试仪器损伤机理及防护方法研究”,航天院所 “各类传感器的研制”等数十余项。
招生方向:微系统集成、微器件可靠性
教育经历:1973年12月生,在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纳米测试技术及仪器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研究方向:纳米测试技术及仪器
研究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事存储测试技术、纳米测试技术及仪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开展了弹上采编存储器研制、单目标激光探测技术、透射电镜电子光学设计与调试等技术工程应用研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三年来在期刊与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 EI收录 4篇,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6项。
招生方向:纳米测试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
研究方向:微纳传感器制造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事微纳器件设计制造、微纳传感器集成应用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其它科研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明专利2项。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多篇被SCI、EI 收录。
招生方向:微纳传感器制造及其应用
李孟委,博士,教授(二级),中北大学博士生导师,“173”技术首席,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北大学微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MNT-lab课题组组长。2011~2015年在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MEMS传感器、射频MEMS器件、石墨烯传感器、微能源、生物太赫兹和微系统技术,先后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课题、国家基础重点项目等20多项。申请专利200多项,已授权100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多篇,部分工作奠定了本领域内的学术概念,开辟了原创性方向,凝炼了多个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学术问题,欢迎有志向、愿意挑战难题的优秀人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加入本课题组。
博士招生方向:精密仪器及机械、微纳传感与集成技术、射频器件与微波电路、信息感知与控制。
硕士招生方向: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微纳技术及仪器、惯性技术与组合导航、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感知与控制、空间先进传感器技术、新能源转化科学与综合利用。
专硕招生方向:仪器仪表工程。
教育经历:
2019.06-2021.06: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后;
2015.09-2019.06: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博士研究生;
2013.09-2015.06: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硕士研究生;
2009.09-2013.06: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学士。
研究成果:
主要从事多源信息融合、惯性基组合导航技术研究。近年来先后获得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发表一作/通信学术论文1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社会兼职包括IEEE TIM、MSSP、ISA Transactions等高水平SCI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惯性基组合导航、多源信息融合、最优状态估计。
教育经历:996.9-2000.7 华北工学院测试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学士学位;2000.9-2003.6 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研究生硕士学位;2008.9-2013.6 北航光学工程,研究生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光纤光栅传感、动态测试,高速数据采集及处理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光纤光栅传感器及解调仪器设计、记录器、测试仪、总线接口技术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EI期刊3篇、一级、核心多篇。
招生方向:电路与系统、动态测试、光学传感
教育经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201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三晋英才,山西省人社厅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获得者,IEEE Member,中国微米纳米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ICAN中国联盟常务理事(山西赛区)。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微机械陀螺仪设计加工、测控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一部(《双质量线振动硅微机械陀螺仪》—国防工业出版社,受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教材一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IEEE Sensors Journa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装备发展部重点领域基金 2 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领域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兵器联合基金、航空基金、山西省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教学方面,主讲《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微惯性器件》课程,主持和参与中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3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获奖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2项,获得2019年度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5)。
研究方向:MEMS技术,极端环境传感技术。
招生方向: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微纳技术及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张鹏,博士,副教授,中北大学南通智能光机电研究院副院长,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智能感知与协同研究中心主任、MNT-LAB课题组成员。2015年6月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面向航空、航天和陆战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惯性感知与测控技术。近几年,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要讲授《自动控制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惯性平台姿态测量与控制》等多门本科生课程,教学效果优良,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目前主要从事多功能仿真转台、稳定平台、惯性器件与微惯性组合导航、惯性感知微系统、多无人机的协同控制与估计、多种传感器的智能感知系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上述研究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航空宇航等多个学科等多个学科,凝练了多运动平台的协同控制、复杂和不确定环境下多维信息感知等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学术问题。热忱欢迎具有机器人、自动控制、航空航天、机电工程、嵌入式系统等研究背景的同学加入。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惯性技术与组合导航、信息感知与控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经历:2011.09-2014.07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习;2003.09-2006.07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1997.09-2001.07华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本科学习。
研究方向:自动化测试技术,视觉测量技术。
研究成果:近年来一直从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计划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横向项目。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重点实验室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和横向项目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并取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参编教材1部,2018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教育经历: 2013-2018,天津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
2009-2013,河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研究方向:视觉与惯性组合测量/导航、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的工程应用
研究成果: 主持省校级基金项目各一项,发表一作/通讯学术论文十余篇
招生方向:欢迎对研究方向及相关方向感兴趣的测控、电科、微电、计算机、自动化、数学等工科专业学生报考。
教育经历:2004.9-2008.7 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本科 2008.9-2013.7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博士
研究方向:微纳工艺与结构设计、水声/湍流传感器
教育经历:
1999年-2003年 通信工程 华北工学院 本科
2006年-2009年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中北大学 硕士
2011年-2015年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中北大学 博士
2020年 韩国成均馆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MEMS工艺、微波材料和RF器件,主要从事微型流式细胞仪研究、微波无线传输传感器及射频器件微型化研究。
研究成果:参研国家级项目6项,主持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发表SCI 15余篇,EI 3篇,专利受理6项。
招生方向:08090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教育经历:
1999.09-2003.07 华北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2006.09-2009.07 中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
2011.09-2016.05 中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
研究方向:微机械系统设计与集成、智能监测微系统、微能源采集技术
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装备发展部预研课题、军委装备发展部预研领域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技术开发等项目1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energy reports》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现为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人才团队方向带头人、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
招生方向:微纳技术及仪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教育经历:2013年6月毕业于中北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高速数据采集及处理、软件开发。
研究成果:主持、参与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2008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参编教材《发动机电控技术》,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高速数据采集及处理、软件开发。
教育经历:
2008.9—2015.07 中北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硕博连读
2003.9—2007.07 中北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
研究方向:极端环境下测试仪器及系统集成技术,车载测试仪器及智能物联网系统。
学术成果:参与某XX“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某部测试仪器研制项目,某部横向测试仪器配套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6篇,EI4篇,申请专利10余项,授权4项。
专业方向:动态测试及仪器系统集成技术
教育经历:2001年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毕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微纳米器件及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事弹载记录器和自动测控台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参与并完成了多项横向课题和纵向科研课题,并取得显著成果,参与研制的弹载固态记录器和测试设备多次被成功应用在多个航天型号研制中,获得了关键的试验数据。作为主要参与人的“XX黑匣子”项目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
招生方向:微纳米器件及测试技术
教育经历:2004.9-2008.7 黑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2008.9-2011.7 黑龙江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硕士;2011.9-2015.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博士;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可靠性及抗辐射加固技术
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教育经历:1995年9月-1999年7月华北工学院本科毕业,2001年9月-2004年6月华北工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微纳传感器件
研究成果:在工作期间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横向课题5项,科研经费达到200万元;参与了武器装备预研重点基金1项,山西省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EI杂志3篇,核心1篇,会议EI 1篇,会议ISTP收录1篇。
招生方向:微纳传感器件
教育经历: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仪器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先进导航技术、弱磁场传感与应用
研究成果: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山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专家。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微纳惯性导航、地磁导航及组合导航技术、弱磁场传感与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开展卫星导航技术、微惯性导航技术、基于MIMU的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技术、地磁导航技术、弱磁场传感技术及其在弹载环境下的工程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横向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地磁导航理论与实践》1部。2016年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EI检索1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
招生方向:先进导航技术、弱磁场传感与应用、微弱信号检测
教育经历: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电子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主要结合国家航天航空型号、兵工测试、民用测试等研制需求,开展各种条件下信息获取方法与应用的研究。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装发领域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面向航天、兵器等领域的若干横向课题。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以第1作者被SCI、EI收录17篇,以第1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工程
刘文耀,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从事光学传感与精密测量研究,获博士学位。目前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山西省高校师德楷模,中北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
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小型无人平台对小体积、高精度导航与传感器件的应用需求,开展基于高品质回音壁微腔传感的机理、制备、调控、信息解算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一作与通讯论文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与授权专利12项。
教学方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二等奖1项。主持教改项目3项。担任山西省一流课程负责人,担任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副主编。指导大学竞赛获奖7项,被评为山西省“互联网+”优秀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微腔光量子传感
招生方向:欢迎对微纳光学传感、仿生传感、微光机电系统、电路设计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物理、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报考。
教育经历:1992—1996年,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毕业;2000—2003年,华北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1年至今,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智能探测与控制;电路与系统
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二项。曾参与完成国家“863”课题、武器装备预研课题及航天横向课题共二十余项。目前负责预研项目一项,承担航天横向课题三项。
招生方向:智能探测与控制;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1983—1987 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 1992—1995,华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研究生学习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技术与仪器
研究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事动态存储测试技术、MEMS技术、设备和器件可靠性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动态测试与智能仪器
教育经历: 2016-2017 澳洲伍伦贡大学 CSC联培博士
2014-2018 电子科技大学 博士
2011-2014 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
2007-2011河南工业大学 本科
研究方向:电磁超材料、片式天线、5G天线
研究成果:Tunable double resonance with negative permittivity and permeability in GdFeO3 material by sintering temperature [J] 2020
招生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
崔敏,博士,讲师,中北大学科研院军品处处长,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智能感知与协同研究中心研究人员,MNT-LAB项目组成员。
面向航空、航天和兵器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传感技术、飞行体姿态测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先后主持和参与预研基金、山西省青年基金、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等10多项。申报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0篇。
在研项目主要有XXX多声源目标识别技术、XXX姿态测试方法、多种传感器的智能感知系统等,涉及仪器、电子、光电、材料等多个学科,主要解决多传感器协同定位感知、多目标关联与参数融合等问题,欢迎有志向、愿意挑战难题的学生加入本组。
招生方向: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惯性感知与测控技术
教育经历:2011年5月在南京理工大学精密仪器系获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5月在华北工学院自动控制系获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传统弹载MEMS惯性测量、高过载存储器、微纳测试技术、微流体的驱动、控制技术及相关微器件制造研究
研究成果:已完成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1系列横向项目等多项。目前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承担了总装预研重大项目多项。
招生方向:精密仪器机械(微纳器件与系统、惯性测量系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集成测量系统及仪器、微纳仪器及测试技术方向)
孟令军,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目前在英国林肯大学做访问学者。资深电子爱好者,擅长模拟与数字电路逻辑设计、嵌入式软件编程及电子控制系统设计。研究领域为:嵌入式系统(FPGA与微处理器)、智能感知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数字图像处理与应用。课题组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功底扎实、技术过硬的电子系统设计师。学生们将经历从基本技能到系统设计的全面学习与锻炼。课题组鼓励学生从事独立研究和参与各类竞赛,已毕业的近三十名的学生,广泛就业于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主流行业,很多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实验室配置有桌面型CNC数控雕刻机、3D打印机、振动试验台、高低温试验箱等设备,拥有单片机、FPGA、嵌入式ARM、AI与深度学习专用服务器等多种板卡与软硬件资源,为学生从事研究工作及参与竞赛提供了非常完备的创客工具。
2020年度学生研究方向:智能感知、基于嵌入式AI技术的图像识别与应用。
热烈欢迎爱好电子技术并立志于从事电路与控制领域研究的同学报考!
联系方式:
Email: menglingjun@nuc.edu.cn
QQ: 3037559350
教育经历:
2010.03-2013.12: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2.01-2013.0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2008.09-2010.01: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4.09-2008.07:燕山大学电气与工程学院,学士
研究方向:仿生传感与智能导航、惯性基组合导航
研究成果:先后获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山西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人才称号,2020年获评教授(破格)/博导,2022年入选斯坦福/Elsevier“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装备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在IEEE IOT、IEEE TIE、MSSP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他引1000余次,其中包括ESI高被引论文8篇,H-index为27,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出版中英文专著各一部。社会兼职包括《飞控与探测》青年编委、《导航定位与授时》青年编委、《中北大学学报》编委等。
招生方向:工学硕士/博士研究生:5~7名/年。欢迎对导航定位、人工智能、仿生传感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测控、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自动化、数学、计算机、机械等专业的学生报考。
教育经历:1989.9-1993.7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士学位;1995.9-1998.3 华北工学院兵器与系统工程,研究生硕士学位;2004.9-2009.6 中北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研究生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动态测试,高速数据采集及处理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记录器、测试仪、总线技术应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2项;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二等奖。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一级、核心多篇。出版《电气接地技术》著作。
招生方向:电路与系统、动态测试
教育经历:于2016年7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导航、制导与控制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
科研情况简介
瞄准复杂、未知、不确定甚至拒止、对抗环境下高精度导航和控制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仪器、控制与智能科学的国际新兴交叉前沿,在考虑受限机载资源和多扰环境下四旋翼高可靠导航与控制技术,恶劣环境下MEMS陀螺自学习智能控制技术,混合约束条件下高超声速飞行器抗扰精准控制技术,拒止环境下异构多智能体协同导航、协同目标环绕封锁与编队合围控制技术、深度强化学习及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具体包括:
Ø 提出了考虑有限计算/通信/采样资源的预设性能抗扰控制方法;
Ø 发明了用于未知干扰快速、光滑辨识的低频预测MLP神经观测技术;
Ø 构建了量测信息受限下多智能体协同环绕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西省中央引导地方专项基金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子课题1项,装备预研1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2项,研究院所横向协作课题多项,参与火箭军预研、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等多项课题,2018年入选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山西省三晋英才,2019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近五年来,以第一/通信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控制论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系统论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工业电子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交通运输与人工智能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航空航天TOP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工业信息TOP期刊)、Fuzzy Sets and Systems(模糊与专家系统TOP期刊)、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应用数学TOP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信息科学TOP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航空航天TOP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控制理论TOP期刊)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信息与自动化TOP期刊)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测试领域TOP期刊) 、Nonlinear Dynamics(机械,力学领域TOP期刊)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90篇,其中SCI检索75篇,中科院TOP期刊论文60篇,12篇入选ESI高被引,累计引用2000余次。以第一/第二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共计40项,12项已授权。荣获EI期刊《控制与决策》杂志2017年度优秀论文奖(4/500)
2019年IEEE国际无人系统会议最佳优秀论文奖(10/300),出版学术专著1部—《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预设性能抗扰控制理论与方法》,以第一完成人荣获2021年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目前担任
Ø 北大核心期刊《无人系统技术》青年编委
Ø 北大核心期刊《战术导弹技术》青年编委
Ø 北大核心期刊《导航定位与授时》青年编委
Ø SCI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学术编委
Ø 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学术编委
Ø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讲课程: MATLAB应用基础、测控专业无人机实践模块、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
欢迎在应用数学、自动化、电子、计算机与控制方向有良好基础的同学报考,本科学习成绩优异或者以骨干人员获得国家级电子类实践比赛经历的同学优先考虑,不论是在工程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方面,本人都将竭尽全力予以培养!
王俊强,博士,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副教授,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智能制造与封测中心主任,MNT-LAB石墨烯组组长。
2017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2013-2017年清华大学微电子所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面向工业领域特种测试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石墨烯传感器、MEMS制造技术、MEMS封装及可靠性、先进封装及三维集成。
主要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兵器工业联合基金、装备预先研究项目、173计划重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以一作或通信在Appl. Surf. Sci.、IEEE Trans. TED、Nanomaterials、Appl. Phys.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研项目有石墨烯压力传感器、石墨烯温度传感器、三维集成技术基础等,涉及仪器、电子、机械、材料、物理、微纳制造等多个学科,主要解决石墨烯传感机理、纳米膜一致性、耐高温特种封装等问题,欢迎有志向、愿意挑战难题的学生加入本组。
招生方向:微纳技术及仪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李博,博士,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处长,副教授。1991年~1995年在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学习;2000年~2003年在华北工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攻读硕士;2003年~2008年在中北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攻读博士。
面向航空、航天、兵器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硬件平台(DSP、ARM、FPGA)开发及应用、数字视频图像处理,从事嵌入式多媒体播放终端、网络多媒体通信、音视频编解码、音视频同步、实时网络传输、机器视觉检测、智能交通视频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先后主持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参与国防无人机、自主创新项目5项,发表论文10篇,申报发明专利2项。
实验室学习氛围浓厚,环境优越,为学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近三年毕业生就业面向航天、兵器、核工业研究院所、北京航天、太原兵器二O七所,中辐院以及航天六院、航天五院等大型高科技国企。
招生方向:电子与通信工程、电路与系统
教育经历:
2012.09-2018.07 山西大学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的实验室 激光光谱研究所 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 博士;
2008.09-2012.07 山西大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士;
研究方向: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量子传感器件及测量仪器开发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山西省应用基础重点项目课题、山西省应用基础面上青年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Optics Express、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等Top期刊上,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招生方向:工学硕士研究生,欢迎对量子传感器件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测控、电科、微电子、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报考。
教育经历:
研究方向:卫星/微惯性组合导航技术、MEMS传感器设计与生产工艺、微系统集成封装、飞行器弹载数据记录仪、常规弹药制导与控制、柔性、超薄蒙皮式网络化、数字化传感器阵列
研究成果: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确定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共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先后主持或参与20余项包括“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921工程)逃逸火箭电子存储器和多项国防“杀手锏”尖端武器型号的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以及其它省部委重大科研课题或工程服务等,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完成省部级成果20余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项、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10多项,并取得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核心专业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权威学术论文(一级)10余篇,1篇第一作者被SCI检索收录,多篇被EI检索。
招生方向:卫星/微惯性组合导航技术、MEMS传感器设计与生产工艺、微系统集成封装、飞行器弹载数据记录仪、常规弹药制导与控制、柔性、超薄蒙皮式网络化、数字化传感器阵列
教育经历:
2019/12— 至今 中北大学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副教授
2017/07—2019.12 中北大学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讲师
2015/07—2017/07 清华大学 物理系 博士后
2010/09—2015/07 北京师范大学 物理系 博士
研究方向:量子信息、量子精密测量与调控
研究成果: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光子多自由度的量子信息处理研究,以及基于固态原子的量子传感理论研究。近年来在量子信息方向的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Physical Review A、 Optics Express、 Applied Physics Express、Annals of Physics 和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等)上发表16篇SCI学术论文,被SCI引用500余次。ESI高被引期刊论文 2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主持山西省基金项目2项。参与清华大学龙桂鲁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1 项。
招生方向:量子信息、量子精密测量与调控
教育经历:2007.9-2011.6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科;2011.9-2015.6 华中科技大学 物理电子学 博士;
研究方向: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
研究成果:长期从事微能源技术、柔性传感技术、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相关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山西省面上青年基金项目、装备发展部“十三五”预研项目/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在Nano Energy,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Science China Materials,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招生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纳技术及仪器
教育经历:20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北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北大学微电子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微/纳机电系统(MEMS/NEMS),微纳加工技术,生化传感器,微惯性技术
研究成果:目前主要从事微/纳机电系统设计和制备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身份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等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IEEE TRANSDUCERS、μTAS等MEMS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
招生方向:MEMS技术、微纳传感器及其应用、微纳器件与系统
教育经历:
2011.09——2015.07 中北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 博士
2009.09——2012.07 中北大学 电路与系统专业 硕士
2005.09——2009.07 中北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
研究方向:
MEMS光学传感器件及测试技术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
研究成果:
从事高Q值谐振腔的传感技术及系统集成研究,在微腔测试、光路设计、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围绕高Q微腔的传感检测及系统集成,开发了高速信号的调制解调技术、微腔谐振频率的快速跟踪和锁定技术,实现了检测设备仪器到数字一体化的集成,为高Q微腔的系统集成奠定了基础。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中北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
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装备发展部预研基金、山西省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5项,参与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参与完成总装预研项目、创新成果转换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
教育经历:2011-2016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博士 ; 2004-2011 中北大学 双学士,理学硕士
所获奖励:2016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
2018年获得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研究领域:目前主要从事新型传感与测试技术研究,包括金刚石NV色心固态量子磁强计,碳化硅固态量子ODMR磁检测,微纳加工技术,MEMS光学传感测试技术及仪器等。在《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 Laser Technology》《optics letters》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招生意向:欢迎仪器科学与技术、微纳技术及仪器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应用物理、光电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同学报考。根据目前课题组项目需求重点招收愿意学习测控系统设计的研究生,包括C#系统开发和Labview虚拟仪器系统设计,以及FDTD/Rsoft/comsol等光学系统仿真设计。要求学习能力强,善于学习新知识,本科期间有项目经验及学科竞赛经验者优先考虑,课题组会就以上技能提供全套专业培训。
主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金刚石片上微纳集成制造NV色心固态量子磁强计机理论证及实验研究》;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高新领域)项目《基于碳化硅材料的固态量子ODMR磁检测技术研究》;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碳化硅固态自旋量子器件多物理场作用下集成磁传感器机理研究》。
教育经历:1998年9月-2002年7月 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本科 2002年9月-2005年7月 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硕士 2012年9月-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MEMS与半导体微波集成方向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MEMS与半导体微波集成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应用,MEMS器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兵器工业总公司、中科院电子所等多项纵横向科研课题。并负责了多项传感器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2篇被SCI、EI收录。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2010/09-2014/01, 天津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博士; 2007/09-2010/07中北大学, 微电子学, 硕士; 2003/09-2007/07, 中北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学士
研究方向:铁电声光器件、光纤激光传感、微纳结构形貌测量
研究成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企业技术中心Thinvent高级顾问/联合培养博士后,“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际系列会议PIERS分会主席,CLEO、OECC、PGC、APOS、OFS等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委员、国际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委员。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装备发展部预研项目、山西省青年面上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已在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Optical Express, Optics Letter,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IEEE Photonics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合作出版Springer Nature著作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专利10余项。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光学工程、通信工程
教育经历:
1998.9~2002.7,华北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
2002.9~2005.4,中北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
2012.9~2017.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学工程,博士
研究方向:柔性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抗高过载大容量高速固态存储测试技术、特殊环境下集成测量仪器研究。
研究成果:承研军委装备发展部“十三五”预研重点课题、某部横向仪器设备研制课题、某国防“973”项目子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5篇,EI2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10余项。
招生方向:仪器与动态测试技术,先进传感器制造技术
教育经历:
2002.09—2005.06 华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2009.09—2013.06 中北大学弹箭飞行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研究方向:高动态参数光电探测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及仪器,
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恶劣环境下的动态参数光电探测技术、特种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国防预研基金、军用测试仪器、技术领域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技术攻关、国家重点实验开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IM》、《Applied Ocean Research》、《Engineering with Computers》、《IEEE ACCESS》、《Physica Scripta》等期刊上,授权发明专利8项,光电规划教材1本。
招生方向:光电传感及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及仪器
教育经历:2009/09-2014/12,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2013/03-2014/03,布朗大学(美国),联培博士。
研究方向:微能源采集技术,智能微纳器件与系统,人机交互。
研究成果:现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三晋英才。主要从事电子测试技术、动力与能源技术、微纳传感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备发展部预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特别资助、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已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pplied Energy、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SCI论文80余篇,累计他引1000余次;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现为中国指控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分委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微米纳米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理事。
招生方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微纳技术及仪器、仪器科学与技术。
教育经历: 2012-2017 上海交通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工学博士;2008-2012 电子科技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学士;
研究方向:医用微型机器人、无线电能传输
研究成果: 近年来,面向肠道疾病早期筛查、早诊早治对微型介入式医学器件的重大临床需求,提出研制微型仿生机器人作为解决方案,主要围绕微型仿生机器人的机构设计、工作环境相容性、电能供应、导航定位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一些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论文专利方面:在《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中国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2篇(10篇SCI、2篇EI),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件。
科研项目方面:作为负责人,目前共主持6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61803347)、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No.201903D321164)、山西省青年基金(No.201801D221201)、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No.2019L0512)、中北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项目(No.QX201808)、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 XJZZ201803)各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荣誉奖励方面:获2018年度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中北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优博培育基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学术兼职方面:担任国内外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中国科学》等通讯评审人,机器人领域顶尖旗舰会议ICRA通讯评审人,国际期刊《Automation,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Systems》编委。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电路与系统、生物医学工程。
欢迎有志于在仪器科学、机械电子、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学术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同学报考!
教育经历:2003.09-2007.07,中北大学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7.09-2010.06,获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9.09-2014.06获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电路与系统、传感器测量技术
研究成果:主要从事动态存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参与完成了多项航天测控领域的横向课题,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4篇,发明专利3项。
招生方向:
教育经历:2014.09—2016.12 中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2006.09—2013.07 中北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微纳光量子传感与精密测量、微纳器件集成及应用
研究成果: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各部委项目20余项。获山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IOP中国高被引论文奖1项。在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等领域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热点论文2篇,封面文章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半导体物理、量子物理、微纳制造
教育经历:
2014年4月-2017年3月 大阪大学 精密科学与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0年9月-2013年7月 中北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6年9月-2010年7月 中北大学 物理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材料表面/界面结构、电学、力学及磁学信息的表征、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术的精密测量仪器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发表 SCI 论文30余篇,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 Am. Chem. Soc》、《ACS NANO》、《Applied Surface Science》、《Appl. Phys. Lett》、《Nanotechnology》、《J. Phys. Chem. C》、《Ultramicroscop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出版英文专著一部。口头报告14次,其中国际报告7次,邀请报告4次。2020年获评教授/硕导。
招生方向:
工学硕士研究生:2-5名/年,欢迎对量子传感、材料/芯片物理特性表征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测控、电科、微电子、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报考。
教育经历:2019/08-2020/08,挪威东南大学,访问学者;2009/09-2014/06,中北大学,博士;2005/09-2009/07,中北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微纳传感与测试技术
研究成果:主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山西省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2篇。
招生方向:微纳传感与测试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教育经历:
2012/09-2016/0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
2009/09-2012/06,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技术),硕士;
2005/09-2009/07,天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方向),本科。
研究方向:智能仪器、微弱信号检测
研究成果:
主要围绕智能测试测量仪器设计、微弱信号采集与处理、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横向项目10余项;
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获软件著作权2项;
作为副主编出版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一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
招生方向:智能仪器设计、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技术
教育经历:
2014.09-2019.05 华东师范大学 精密光学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学专业 博士;
2011.09-2014.06 中北大学 凝聚态物理专业 硕士;
2007.09-2011.07 中北大学 物理学专业 学士;
研究方向:
MEMS惯性传感器件、高精度精密光谱和精密测量
研究成果:
面向航空、航天和兵器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MEMS惯性器件、光学频率精密控制、高精度精密光谱和精密测量,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密测量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口头报告3次,其中国际报告1次。2021年获评副教授/硕导。
招生方向:
工学硕士研究生:3-5名/年,欢迎对MEMS惯性传感器件等研究方向感兴趣的测控、电科、微电子、物理等专业的学生报考。
王志斌,教授,山西省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MNT-LAB课题组名誉组长,山西省物理协会理事,中北大学教学名师。2012年到美国做短期访问。
招生方向:电路与系统,光学
教育经历: 2009年-2019年于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攻读光学工程学士学位;2013年-2019年继续留在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直接攻读光学工程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研究涉及纳米光子学、非线性光学、红外光学等领域。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微纳波导非线性器件、微纳波导红外光学器件、微光机电惯导器件等。
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预研、总装测试仪器项目等6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 ,SCI收录12篇。其中,对单CdTe纳米线光学自相关器以及自由纳米线-硅波导混合集成技术的研究,分别在超弱脉冲检测领域和硅基系统光子学集成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Nano Letters(影响因子12+)、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2+)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另著有学术专著一部。
招生方向:微纳技术及仪器、惯性技术与组合导航。
教育经历:
2016/10-2019/02,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博士后
2011/09-2017/01,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5/09-2009/07,吉林大学,应用物理系,学士
研究方向:高精度晶体微腔传感器件、超窄线宽外腔半导体激光器
研究成果:长期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制造及高精度晶体微腔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在Optics Express,Applied Physics Express、Optics & Laser Technology、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主持省级项目两项,参与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973计划,新加坡CRP等多个国家级项目。
招生方向:高精度晶体微腔传感器件、超窄线宽外腔激光器
教育经历:2015/09-2020/12,中北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
研究方向:微纳柔性传感器、智能感知系统
研究成果:作为骨干研究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在Nano Energy、Science China-Materials、Nanotechnology、Ceramics Internationa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4篇。
招生方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
教育经历:2014.06,西南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7.09-2018.07湖南大学,国内访学;
研究方向:医用传感器研制及仪器系统集成,深度学习;
研究成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山西省自然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篇,指导本科生发表3篇SCI论文,授权发明专利5项。2019年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
招生方向:微纳传感与测试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教育经历:2018.09-2022.06:bat365在线登录入口,博士研究生
2019.09-2020.03: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仿生智能导航与控制、惯性基组合导航
研究成果: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装备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军委科技委173基金、装备发展领域基金及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近10项。在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中文专著一部。先后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分别多次取得了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获“建行杯”第七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全国总决赛“蓝桥杯百佳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刘祖深:校外合作导师
教育经历:
本科(1979.9-1983.8):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物理
博士(2001.9-2005.7):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微波毫米波、通信及测试仪器
研究成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首届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从事微波和通信测试技术与仪器的研发工作,完成20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预研、型号等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任务,科研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专利优秀奖2项。出版《高性能小数分频频率合成技术》论著一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了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极大推动了我国推动微波毫米波及通信测试仪器的快速发展。
招生方向:仪器科学与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齐向东:校外合作导师
工作经历:
1989,9—2021.6,太原科技大学,教授;
2009.7--至今,太原融盛科技有限公司,系统总工;
2020.12—至今,中北大学,客座教授;
教育经历:1989年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
研究成果:
(1) 1999年、2009年国庆50、60周年担任山西彩车技术总工、车长,负责彩车技术设计制作,获山西省五一劳动个人2等功一次;
(2) 2000年~2008年“微控闸调器试验台”、“制动缸试验台”及“智能单车试验器”获山西省科技进步2等奖3次;
(3) 2008年承制了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主会场“智能草坪”工程,是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四个仪式完美的收官;
(4) 2010年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入选“山西省333人才”;
(5) 2010年承担太原市委宣传部主创、***导演张继刚执导的《千手观音》的舞美***研制,担任技术总工,成功研制神奇舞台;
(6) 2011年担任中国山西中部博览会开幕式技术总工;
(7) 2014年研制的“铁路隧道煤料清除装置”,攻克几十年***铁路隧道煤料清除难题;
(8) 2018年“AUV-RS水下无人潜航器项目”在山西省科技工作者双创大赛中获金奖,太原市转型发展重点项目;
(9) 2018年12月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拔尖骨干人才。申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
(10) 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担任首都国庆70周年大庆群众游行山西彩车技术总监,负责彩车技术、电气设计制作,山西彩车获得群众游行地方彩车“华美奖”;
研究方向:水下无人潜航器,智能控制系统与图像识别技术。
招生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年夫顺:校外合作导师
教育经历:
1979年-1983年 西安交通大学 无线电技术专业 本科;
1986年-1989年 西安交通大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微波毫米波测量技术及仪器,太赫兹测试技术研究,矢量网络分析技术
研究成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电子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子测试仪器科研开发与管理工作。主持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电路设计制造技术研究,形成了以宽频带为特色的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有源和无源部件产品体系,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测试仪器的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主持连续波、多端口、脉冲和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开发研制,使我国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矢量网络分析仪成体系和成规模发展,测试频率覆盖了10kHz~750GHz;以矢量网络分析仪为核心仪器,构建了电磁材料、天线与雷达散射截面测试系统,解决了片上天线、低旁瓣天线、大型相控阵天线、隐身材料及隐身目标等测试评估难题,拓展了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应用空间。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明专利60项、国家标准3 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先进个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
招生方向:动态测试技术,微波毫米波测量,电磁场与微波技术